开放期刊系统

目录

王 莹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个体化饮水计划联合导尿时机指导在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聚焦于脊髓损伤后患者膀胱功能重建的关键环节,探索该护理干预对残余尿量控制、膀胱顺应性维持、感染预防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期间入院的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均为明确脊髓损伤所致。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标准间歇导尿护理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引入精细化管理措施,依据个体尿动力学参数、饮水反应能力及生活模式设定日常液体摄入计划,结合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掌握膀胱充盈识别技巧,从而科学判断导尿时间点。干预周期设为12周,分别于前后评估残余尿体积、膀胱安全容量、泌尿系感染次数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的平均残余尿量为48.1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2.4ml。膀胱安全容量在实验组提升至378.4ml,高于对照组的305.2ml。感染事件方面,实验组报告3例次,较对照组9例次呈下降趋势。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了22.5分,相比对照组的10.8分改善幅度更为显著。上述指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该护理干预在各维度均具积极效果。结论:将饮水管理与导尿时机识别纳入间歇导尿护理流程,可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优化尿路动力学状态,增强膀胱储尿与排尿功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患者主观体验亦因自主性增强而改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此种策略突破了传统护理对被动执行的依赖,为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护理路径。未来应考虑将该模式与移动健康技术融合,以提升患者居家管理的持续性与依从性。
PDF
彭 娜, 何 芬, 王 燕妮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联合系统化呼吸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在2023年5月至2025年5月间,研究小组共计选出52例符合研究要求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并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平均编入采取标准化术后护理干预方案的对照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的研究组后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期间,通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第7天的肺功能指标、术后72小时的血气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评估呼吸训练护理的价值。结果:对比此次研究活动取得的两组数据,研究组在术后第7天的用力肺活量(FVC)(72.58±6.84%)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70.83±6.27%)的改善幅度远比对照组(FVC(65.21±7.42%)和FEV1(63.74±7.05%))更令人满意。再者,术后72小时,研究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0.34±4.26 mmHg)比对照组(75.89±5.17 mmHg)更高,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41.05±2.18 mmHg)水平则较低。同时,研究组患者不仅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7.69%(2例),肺不张发生率为11.54%(3例))较对照组(30.77%(8例)和34.62%(9例))要低,且ICU停留时间(48.25±10.34小时)及总住院时间(12.58±2.16天)也较短。此外,研究组在术后1个月的SF-36量表生理功能评分(65.48±7.21)和社会功能维度的评分(68.27±8.1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组间数据对比,以及深度分析,可知结合标准化护理与系统化呼吸训练的方案能够进一步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肺功能与氧合状态,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
PDF
刘 香, 吴 玉梅
目的:研析急性白血病化疗中落实精细化护理的效果,及对预防肛周感染的作用。方法:通过抽签法将医院于2023年12月-2024年12月接诊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76例分成38例一组,对比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化疗时配合常规护理+精细化护理,对比组化疗时仅配合常规护理,比较干预效果。观察指标:疼痛因子检测、炎症因子检测、肛周感染率、生存质量评价。结果:疼痛因子检测比较:试验组低于对比组,有差异,p<0.05。炎症因子检测比较:试验组低于对比组,有差异,p<0.05。肛周感染率比较:试验组低于对比组,有差异,p<0.05。生存质量评价比较:试验组各维度评估分均高于对比组,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化疗改善急性白血病时配合精细化护理模式,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抑制体内炎症因子释放,继而降低肛周感染率,提高生存质量。
PDF
王 莹
目的:探索构建于常规护理之上的疼痛管理路径,对钬激光碎石术后康复过程是否能带来实质性改善。方法:纳入对象为2024年1月至2025年5月期间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4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归入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实施整合疼痛护理路径的实验组。干预措施包括基于个体特点设定的疼痛动态评估机制,针对术后不同阶段的非药物镇痛策略,以及灵活调整的药物干预模式。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与24小时的VAS评分。同步观察首次下床时长、住院天数和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频率。结果:实验组的术后VAS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术后6小时这一疼痛高峰期,实验组平均评分控制在3.5,远低于对照组的5.6。下床时间的显著提前也反映出患者整体舒适度与应对能力的提高。实验组平均8.2小时即可完成首次下床活动,对照组则需15.5小时。住院天数方面,实验组为4.8天,对照组为6.5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实验组出现中重度恶心呕吐3例、尿路刺激征2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与7例。结论:将疼痛评估与干预前移,并通过个性化路径进行系统管理,有助于重塑术后恢复节奏。疼痛控制不应局限于药物使用,而应纳入多维评估、行为引导与生理节律调整等要素。数据表明,整合护理策略下的患者恢复更为顺畅,身体负荷减轻,住院周期缩短,不适症状的发生也显著减少。有效的疼痛护理应被视为术后康复干预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非附加环节。
PDF
陶 杏
目的:研析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80例,采取抽签法,将其分成2组,即分析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析组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症状积分、舒适状况、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分析组干预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后舒适状况对比,分析组较为良好;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分析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舒适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PDF
吕 美亭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早期系统性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重建过程中的干预价值,全面评估其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科学设计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阶梯式早期康复护理方案。为客观评价护理效果,本研究采用了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Barthel指数等权威评估工具。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出4.3分(P<0.001),表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为显著。同时,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提高了27.5分(P<0.001),反映出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了15.6%(P=0.007),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也缩短了6.2天(P<0.001),这些结果均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结论: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代偿,加速其生活能力的重建过程。本研究为优化卒中护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PDF
黄 昌娇
目的:探讨对于临床大疱性皮肤病急性期住院患者,采取舒适护理策略,研究评价其价值。方法:筛选在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就诊的46例临床大疱性皮肤病急性期住院患者作为本观察护理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个小组为对照组、一小组为观察组,分别对应落实常规、舒适护理,23例/组;对比两组之间的症状改善情况、心理情绪、舒适度、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经干预后获取的症状消失时间、皮损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在实施护理策略后,观察组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值更低,其舒适度评分值更高(P<0.05)。观察组在内住院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更高(P<0.05)。结论:对于临床大疱性皮肤病急性期住院患者,采取舒适护理策略,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负性情绪,提高舒适度和护理依从性。
PDF
杨 敏静
目的:探究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80例存在焦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音乐疗法干预,具体为个性化音乐偏好评估、每日2次各30分钟的指导性音乐聆听、每周1次团体音乐放松活动,干预时长4周。结果:干预前,两组HAMA、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实验组HAMA评分为(10.32±2.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7±3.04);SAS评分为(42.15±5.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83±6.92)(P<0.001)。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82.5%(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13/40)。结论:音乐疗法可作为乳腺癌常规心理护理的有效补充方式,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量表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1]。
PDF
韦 淑君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家庭护理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本院接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家庭护理),各40例,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恢复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行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建议采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家庭护理,以此可促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显著提升,且术后能尽快下床活动,恢复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患者身心负担得到减轻,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PDF
马 丹丹, 彭 娜, 杨 妙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的早期活动方案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评估早期活动对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及住院体验的干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3)和对照组(n=63)。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执行结构化早期活动方案(术后6h、12h、18h、24h分阶段活动)。通过量化指标对比两组康复差异。结果:研究组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23.5±2.8h vs 47.2±3.6h,P<0.001),术后24小时舒适度评分更高(7.2±1.1分 vs 5.3±1.4分,P<0.001),术后72小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112.3±9.7° vs 85.6±11.2°,P=0.003)与外展活动度(102.7±8.5° vs 77.8±10.6°,P<0.001)显著改善,切口疼痛评分更低(2.1±0.9分 vs 3.4±1.2分,P<0.001)。两组严重并发症(如电极移位、囊袋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平均缩短1.8天(5.6±1.2d vs 7.4±1.8d,P<0.001)。结论:结构化早期活动方案可安全促进起搏器植入患者功能恢复,显著优化住院周期,有效提升患者生理舒适度与关节功能。
PDF
聂 佳妮
目的:分析路径式综合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炎症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22 年 5 月- 2023 年 11 月接收的 80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传统组和路径综合组,各 40 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综合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路径式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炎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路径综合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炎症低于传统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路径式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炎症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薛 倩云
目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接收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2例,使用随机颜色球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并能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应对方式,值得推广
PDF
杨 建梅, 吴 霞, 曾 小燕, 刘 云飞, 朱 智梅
目的 研究对男性不育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男性不育症患者,共计70例被纳入研究。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经专业量表评估发现,两组干预前均有比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两项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焦虑、抑郁程度均有减轻,评分均下降,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组间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评分均有提升,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于男性不育症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干预是一项必要的措施,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对这一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广泛应用及推广。
PDF
马 海静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的缓解效果。方法:2023年9月至2025年1月,纳入60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爆发痛缓解情况。结果:实验组爆发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镇痛药物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晚期肺癌患者爆发痛,提高生活质量。
PDF
李 慧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直肠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100例,2024年1月-2025年3月入院,确诊直肠癌实施根治术与回肠造口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50例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观察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造口周围皮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降低直肠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造口周围皮肤状态与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效果显著。
PDF
张 丽萍
目的:明确心房颤动(AF)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时发生出血事件的关键风险因素,并验证一套整合精准评估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的综合方案在降低出血发生率及改善患者安全结局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我院心内科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AF患者。依据住院号单双数将患者分为研究组(综合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个体化出血风险评估(采用改良版评估表)的分层护理方案,对照组接受标准抗凝护理。主要终点为6个月内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研究组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为5.5%(9/1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4%(22/164)(P=0.012)。研究组在用药依从性评分、自我监测能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整合精准出血风险评估工具的分层护理策略,能显著降低接受抗凝治疗的AF患者的临床相关出血风险,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满意度,且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该模式为临床安全实施抗凝治疗提供了实践支持。
PDF
马 晶, 代 冉, 王 竹, 谭 春游, 汪 洁, 牟 程
信息技术浪潮推动教育领域深刻变革,护理基础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支柱,正经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数字化重构。国内护理院校逐步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工具,试图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但区域资源不均、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仍制约转型进程。“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于2023年,且在我国各个行业得到重视[1]。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理念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不仅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还需使用先进工具,创新先进人才[3]。国际经验表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体系、开发智能化教学资源库、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护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路径。然而,我国护理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中职与普通高中(普高)教育背景差异带来的衔接挑战。本文将立足国内外实践对比,探讨护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策略,为护理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PDF
马 蒙艳
目的 探讨在乳腺癌骨转移背景下,整合非药物干预对疼痛体验、生活质量及情绪状态的协同影响,评估其在实际护理中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12月间收治的40例中重度乳腺癌骨转移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接受标准化的WHO三阶梯镇痛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项非药物干预:个体化体位调整以缓解局部骨骼负荷;基于节律选择的音乐疗法用于干扰痛觉通路;指导患者每日记录疼痛日记,构建自我觉察机制。疗效评价依托NRS评分、EORTC QLQ-C30及HADS量表,全面反映患者主观感知与客观指标。结果 干预周期结束后,实验组NRS评分显著下降,平均减分为3.2±0.9,对照组为1.8±0.6。爆发痛频率在实验组中周下降值达4.1±1.2次,远高于对照组的1.9±0.7次。主观满意度评价中,实验组得分8.3±0.9,对照组为5.1±0.7。生活质量层面,实验组躯体功能维度提升明显,得分提高22.3±5.1分,较对照组的9.7±3.2分有实质性改善。情绪方面,实验组焦虑得分下降5.4±1.3分,抑郁评分亦同步下降。药物依赖性方面,实验组平均每周吗啡增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系统性非药物措施可在多维度优化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镇痛药物负荷。疼痛日记强化了患者对自身症状变化的认知参与,音乐干预减缓了情绪紧张造成的神经兴奋,而体位管理缓解了局部生物力学压力。这一护理模式在乳腺癌骨转移疼痛管理中具有明确推广价值。更重要的是,该方案为未来肿瘤慢痛护理提供了多维联动的干预范式,而非单一化止痛路径。
PDF
沈 琴
目的:探讨在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D)护理干预实践中联合健康教育和合理情绪疗法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9月-202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4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健康教育,研究组:联合合理情绪疗法。观察比较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干预后EPDS量表评分显著更低(P<0.05)。结论:PD患者的护理干预实践中,联合健康教育和合理情绪疗法时能够更加显著的降低PD患者的心理状态和EPDS量表评分,同时还可提升生活质量。
PDF
陈 丹辉
目的:针对低颅压综合征患者体位性平衡障碍的高坠床风险,构建循证导向的三级预防方案。通过整合神经生理学机制与临床实践证据,解决常规护理中动态风险评估缺失、干预措施与病理特征脱节等核心问题,建立标准化安全防护路径。方法:采用前瞻性类实验设计,纳入172例脑脊液压力<60mmH₂O患者。对照组(n=86)实施常规防跌倒护理;研究组(n=86)应用循证方案:①动态监测床头抬高试验眩晕阈值,设定个体化安全角度(20°-35°);②每日3次前庭适应性训练(眼-头协调运动+重心控制);③梯度体位调节(15°递增进阶);④离床运动传感警示系统;⑤家属技能标准化培训。通过坠床发生率、体位耐受时间、环境安全达标率等6项指标评估效果,数据采集跨度28天。结果:研究组坠床发生率降至1.2%(对照组为9.3%),体位耐受时间延长42%,风险认知评分提升67%。研究组环境安全执行达标率达9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结论:循证方案能显著降低低颅压患者的坠床风险,其结构化风险评估与个体化防护策略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PDF
赵 胜楠, 苏 玉风, 王 云飞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效果以及对预防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最近两年(2022年10月-2024年4月)90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实施基础护理,B组实施规范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遵从性。结果:2组血糖指标水平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B组下降幅度得更显著,P<0.05。2组生活质量较护理前降低,B组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降低,P<0.05。B组在服药、饮食、运动以及血糖监测方面的治疗遵从性较A组更优,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以及增强治疗遵从性,值得临床采用。
PDF
李 云
目的:研究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时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效果与针对性护理对策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12~2024.12本院收诊的CBP治疗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应用基础CBP配合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干预与针对性护理。比较其基础指标、相关症状评分变化,对比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基础指标、相关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基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相关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中应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给药可以提升其抗凝效果,并增加针对性护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关症状评分更低,降低患者多器官衰竭风险,提升其预后康复质量,抗凝与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为理想,推荐使用。
PDF
刘 彩云, 赵 淑丽, 刘 美娟
目的:探究针对普外科采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2年1月至22年12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纳入在本次临床实验当中,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中44例纳入在参照组中,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将剩余44例纳入在观察组当中,给予优化护理模式,分别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不良事件的几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普外科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采用科学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郑 华英
目的了解基于风险评估下的循证疼痛护理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筛选我院在2024年1月-12月收治的30例肝硬化腹水病患,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而研究组为基于风险评估下的循证疼痛护理。结果研究组康复效果、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满意度都比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基于风险评估下的循证疼痛护理对肝硬化腹水病患的疗效理想,能尽快改善腹水程度及疼痛症状,恢复睡眠质量,提高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PDF
郭 珍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多发伤患者护理过程中不同疼痛评估工具的应用效果,重点评估其对疼痛测量准确性的提升以及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希望通过系统比较,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实用的评估方案,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和患者体验的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估工具进行疼痛评估。实验组则采用涵盖面部表情量表和数字评分法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工具。两组在护理过程中同步记录疼痛评估的准确度、护理对象的满意程度以及护理人员对操作流程的便捷感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实验组表现出更高的疼痛评估准确度,能更全面捕捉患者的疼痛状态,精准度显著优于仅依赖传统评估工具的对照组。在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患者反馈更加积极,反映了多维评估工具在沟通和疼痛感知方面的优势。关于护理人员操作的便捷性,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多维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增加额外负担。结论:多维度疼痛评估工具在多发伤患者护理中展现出较传统评估工具更优的评估效果,尤其在提升疼痛识别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护理实践中,应重点推广结合多种评价维度的评估模式,以弥补传统单一评分法的局限。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基于智能技术辅助的疼痛评估,提升数据实时性和动态监测能力,为个体化护理决策提供更精细的支持。整体而言,精准且多样化的疼痛评估策略将成为提升多发伤患者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向。
PDF
金 丁健, 高 文泽, 金 京春
随着社会对性别认同的认知在不断加深,易性症患者的规范化诊疗需求也越来越大。性别肯定激素治疗(GAHT)是成人性别烦躁的关键干预手段,它能通过外源性激素诱发第二性征的转变,使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当下,指南建议把雌二醇联合抗雄制剂当作跨性别女性(男跨女)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不过这一方案的长期安全状况尚需进一步加以评估。已知GAHT相关的风险有血栓、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等,不过其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还没得到共识,相关临床报道也并不多见。本文介绍了一例24岁跨性别女性患者,在接受标准化雌二醇与醋酸环丙孕酮联合治疗的过程中,新出现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例。该病例有以下特殊之处:首先,患者此前有2年高剂量雌二醇非规范用药史,血清雌激素水平剧烈波动(350~3000pmol/L);其次,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与激素治疗存在明确的时间关联,且排除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常见病因;最后,病程中伴随显著精神行为异常(如反复自伤和自杀未遂史)及代谢紊乱。这进一步增加了内分泌系统管理的复杂性。本案例旨在提醒临床工作者,GAHT对甲状腺轴功能可能存在潜在影响,特别是高剂量或者血药浓度波动大的治疗场景,需要加强甲状腺功能监测,给跨性别群体的长期健康管理提供警示。
PDF
金 美花, 马 文杰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多见于早产儿,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BP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近几年由于围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以肺泡化改变为主的“经典型BPD”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以肺泡发育受阻及肺微血管发育受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新型BPD”发病率未见下降。本文综述了与BPD相关的肺血管生长受阻机制及其可能的防治管理。
PDF
杨 燚玲
目前妇科手术开始广泛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和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该技术的整体优势就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低、整体恢复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更高等,所以被病患与临床所认可并逐渐应用,也成为妇科手术的一个首选方式。而为了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开展,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并提高整体康复速度,就需要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其中快速康复(FTS)护理模式指的是在病患围手术期结合循证医学的对应证据,开展全面且优化性的护理干预,从而进一步缓解手术创伤,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最终帮助病患术后尽早康复。
PDF
段 文静, 王 显鹤
黄芪甲苷 IV(AS-IV)是从黄芪中提取的一种羊毛脂酯醇形式的环萜型三萜糖苷,具有保护脏器和组织等多种生物活性,药理作用显著。黄芪甲苷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对AS-IV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为AS-IV在临床中应用及其研究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PDF
于 磊, 南 军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椎管或神经孔变窄导致神经和血管结构受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LSS的患病率不断攀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47%。本文将从诊断方法、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新进展以及术后评估等方面,系统综述近年来LSS诊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PDF
王 槿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在术后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通过化疗巩固手术效果,继续减少、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但腹腔热灌注化疗后容易发生胃肠道反应、感染、周围神经毒性等多种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拟定有效护理措施,可发挥一定的不良反应防治作用,还可加快不良反应的消失速度。文章简单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中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PDF
曾 红
镍钛根管器械是目前口腔治疗中常用器械,因其超弹性及柔韧性等性能,有效提高根管预备效率。该器械主要优势在于材料性能,因此,在使用及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过程,需注意性能保护及检查,以免影响其应用价值。以器械清洗消毒为例,目前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技术,而其对器械性能的影响是研究重点。本文阐述了镍钛根管器械灭菌处理及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做如下综述。
PDF
刘 星宇, 张 松男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在HCC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CC微创治疗的技术进展,包括经皮消融技术、经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局部与系统治疗的联合策略,并探讨了多学科协作在HCC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本文旨在为HCC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PDF
韦 贵才
天峨县由于地处西北山区,自然生态条件良好,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中药材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水平高低关系到产业经济命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优做强中药材产业,已然成为一项首要任务。文章聚焦天峨县中药材产业资源优势,分析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并针对性制定一系列改进策略,以期发挥资源优势,助推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
PDF
瞿 发仁
目的 探讨中医院眼科治疗及管理过程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作用。方法 2024年8月起,医院眼科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因此将之前六个月的一百例患者,归为实施前组,将之后六个月的一百例患者,归为实施后组,对比两者实际管理效果。结果 从护理管理质量、护理风险能力、护理理论及实操考核等指标来看,实施后的评分显著超过实施前;从患者满意度指标来看,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显著更高;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症状好转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来看,实施后患者的数据显著更低。以上对比均具备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院眼科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取得显著的管理提升效果,为患者临床治疗康复带来积极影响。
PDF
周 顺航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肺结节临床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肺结节患者病灶改善、肺功能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肺结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观察随访及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气滞痰凝型、热毒瘀阻型、气阴两虚型分别给予二陈汤合柴胡疏肝散、千金苇茎汤合丹参饮、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结节直径变化、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结节直径缩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缩小肺结节直径,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中医证候,在肺结节临床干预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PDF
刘 英
目的:探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运用于中药房管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32名中药房工作人员,随机划分16名观察组,16名对照组。同期选择128例中药治疗患者,随机划分64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观察组运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对照组运用常规中药房管理。观察管理质量、工作时间、药品管理指标、患者满意度。结果:对比管理质量、工作时间、药品管理指标、患者满意度的数据,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运用于中药房管理里,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房管理质量,优化相关时间数据,提升药品管理指标,获取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PDF
田 继峰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指导下,中医适宜技术,尤其是推拿技术,对于60-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具体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旨在为优化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60-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于ERAS理念的常规术后康复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推拿技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中医推拿技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推拿技术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此外,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RAS理念联合中医推拿技术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PDF
杨 帆, 陈 亚丽, 李 慧
目的:构建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提升骨科护理质量、降低DVT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80例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骨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新构建的指标体系护理。观察两组DVT发生率、护理措施执行率及患者满意度并分析。结果:实验组DVT发生率、护理措施执行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指标体系能提高预防护理措施执行率,降低DVT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PDF
刘 发莲
目的:探讨除湿止痒洗液、克霉唑栓及氟康唑胶囊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中的不同用药方案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2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201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三组,A组单用除湿止痒洗液治疗,B组使用除湿止痒洗液联合克霉唑栓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氟康唑胶囊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C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方式可发挥更为显著疗效。
PDF
朴 琴姬, 李 燕
具核梭杆菌是一种定值在人类牙龈菌斑中的口腔共生菌,在呼吸道中很少发现,近年来,具核梭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多种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一例由具核梭杆菌导致的脓胸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该菌株引发感染的可能机制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研究中所报道的病例为一名53岁的男性患者,其因间断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入院,经胸部CT扫描显示右侧胸腔积液,并伴有明显的肺部炎症改变。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经胸水实验室检测发现胸水中存在具核梭杆菌,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诊断。通过对患者的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微生物学鉴定,最终确认了具核梭杆菌为此次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本病例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具核梭杆菌相关感染的认识,提高早期识别能力,从而改善预后。综上所述,不仅丰富了对具核梭杆菌致病性的理解,也为今后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PDF
柳美 菱子, 郭 永明, 王 艺博, 白 桐宇, 王 振琪
本文报道1例水痘感染10天后出现头晕、头痛伴肢体麻木的36岁女性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小脑异常信号,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尽管外送脑脊液水痘病毒检测阴性,但综合治疗(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支持)半月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复查核磁平扫扔可见小脑齿状核异常信号影,出院1个月复查头部MRI恢复正常。本病例提示水痘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即使病毒学检测阴性,结合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仍可确立诊断,早期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PDF
马 晓艳, 周 俐, 关 翠玲
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需求升级背景下,为解决传统模式低效、风险防控不足等问题,构建基于多维管理工具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通过多源数据智能采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混淆矩阵等方法,对比体系运行前后效率、准确率及综合效能指标。实证结果显示,不良事件响应速度显著提升,风险识别与原因剖析更精准,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及运营成本协同优化。该研究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提供量化评估路径与实践参考。
PDF
刘 璇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评估多模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接受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进程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聚焦于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生理功能的全面重建以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三个关键维度,以此验证综合护理路径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执行结构化多模式康复护理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并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多模式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率方面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了12.3%(P=0.008),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了2.4天(P<0.001)。此外,研究组患者在术后30天的生存质量评分上较对照组提高了18.7分(P=0.002),且疼痛控制满意度高达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P=0.013)。结论:综上所述,结构化多模式康复护理能够显著优化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恢复轨迹,有效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速机体功能的全面重建,对于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体验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PDF
李 婧瑄
目的:综合护理在产后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与探究。方法:在2021年10月--2022年8月期间选择(88)例因产后乳腺炎就诊于我科室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与护理,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分组,每组所纳入例数为(44)例。根据护理方案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选用综合护理。总结与探究2种护理方案实施效果。结果:(1)护理前常规组、研究组乳房保健知识评分对照并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常规组病人乳房保健知识有所提高,与护理前对照存在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病人乳房保健知识有所提高,与护理前对照存在差异,(P<0.05)。经过护理常规组、研究组病人乳房保健知识提高,但常规组乳房保健知识低于研究组,对照存在差异,(P<0.05)。(2)常规组病人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对照存在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产后乳腺炎患者护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优异,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PDF
赵 淑娟
目的:本文将探讨在结直肠癌造口护理中引入个性化心理支持干预的实际价值。术后患者常常经历形象认知崩塌、社交退缩和自我认同动摇,仅靠标准护理手段往往难以应对这些心理层面的波动。本研究尝试将心理状态评估纳入护理路径,提供匹配患者个体需求的心理支持计划,拓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覆盖面与深度。方法: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结直肠癌造口术患者共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15人。对照组给予基础造口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个体心理干预。根据初期心理测评数据,安排认知训练、压力应对训练与社会支持协调。干预计划持续8周,每周开展两次定期活动。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自我效能感提升。社会参与程度在干预周期内得到较好恢复,部分患者开始主动参与原先回避的活动。结论:将心理干预纳入造口护理体系,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阶段的心理负担,增强其面对生活改变的内在力量。该模式重视个体差异,促进护理干预从操作走向整合。未来实践中应逐步推动个性化心理支持的常规化融入,以实现身体与心理双重恢复的护理目标。
PDF
刘 美娟, 赵 淑丽, 刘 彩云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普外科术后患者70例,按照不同护理服务对策,将其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研究组各时间段患者疼痛感低,P<0.05;护理后,研究组疼痛介质水平优,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服务方式运用在对普外科术后护理中,可降低患者疼痛感、疼痛介质水平,提升护理满意度。
PDF
王 丽丽
目的:探讨针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并发症状群的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减轻症状负担、提升患者耐受性方面的实际效果,评估整合性干预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符合标准的成人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结构化症状群护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动态症状评估与预警、个体化症状缓解策略(非药物与药物协同)、心理社会支持及营养运动指导。运用标准化量表,在化疗前(T0)、化疗中期(T1)、化疗周期结束(T2),对症状群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结果:研究组在T1、T2时间点,核心症状群(疲乏-恶心-疼痛-睡眠障碍群;感染相关群)的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核心维度(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整体健康状况)评分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焦虑抑郁评分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干预期间,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构化、整合性的症状群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的多重症状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核心指标与心理状态。该干预模式安全可行,为优化化疗期支持性照护提供了实践依据。
PDF
刘 蒙萌
目的:分析在小儿肺炎患者护理中应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期间88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临床指标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肺活量(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PDF
逯 燕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结构化教育对长期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进一步明确该模式在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和改善生活状态中的价值,探究其教学适用性。方法: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连续入组的30例PICC置管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宣教方式,单一以口头指导为主。实验组开展四维能力培养计划,内容包括视频记录回顾、模拟演练训练、家庭支持协作和阶段性反馈干预。干预周期为四周。观察指标包括导管维护技能合格率、并发症的发生频率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在导管操作合格率方面表现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价中,实验组在生理功能、自我感知和心理调适维度均有较大提升。结论:四维能力培养为PICC置管患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支持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及日常维护水平。结构清晰的教育内容结合实践操作与家庭资源,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生理与心理状态的稳定恢复。传统宣教模式在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上存在局限,而多维度干预更能贴合患者实际需求,体现出护理服务向个体化、精细化转型的趋势。在未来临床推广中,有必要将该教育模式纳入标准化护理流程中,强化患者在家中的照护能力,推动长期静脉治疗的持续安全实施。
PDF
蔡 晶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 - 2024年12月在我院分娩且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 盆底肌锻炼)和对照组(单纯盆底肌锻炼),每组60例。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纤维类型变化、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Ⅰ型和Ⅱ型肌纤维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能有效提升产后盆底功能,改善产妇尿失禁症状及性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PDF
魏 箫箫, 娄 慧慧, 潘 英会
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困扰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疗法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创新疗法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了解创新疗法的临床应用趋势,为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PDF
左 梅
目的:探讨在颈椎前路手术后护理中,加入吞咽障碍专项护理措施,对术后吞咽功能恢复和并发症预防的具体作用。方法:在研究开始后,研究人员将按照预案要求,于2023年8月至2024年4月间,共计挑选出46名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术的患者,并根据研究选题,遵照公平、公正、平均分配等原则,将所有已经入选研究的患者分别编入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以及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纳入一套以早期识别、目标干预、功能训练和饮食调整为核心的吞咽障碍专项护理流程的研究组。在此期间。研究小组会重点监测、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包括吞咽功能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频率及术后恢复时间等指标,用以论述选题中目标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单就此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而言,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更令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的降幅也更大。此外,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较对照组而言,研究组患者出院时间也相对更早。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清楚地发现,单就颈椎前路术后护理工作而言,将吞咽障碍专项护理整合进术后管理流程,有助于早期干预潜在风险,提升临床护理的针对性。
PDF
黄 珊
目的 研究分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在脑梗死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诊脑梗死老年患者12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分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各64例,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脑梗死老年患者,建议实施分阶段性康复训练干预,以此可获得较佳的康复效果,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可逐渐转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PDF
李 维
目的:结直肠癌患者因疾病进展而常常面临严重的疼痛,疼痛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给心理状态带来了沉重负担,进而降低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姑息护理联合药物疗法对结直肠癌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及心理状态调节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姑息护理干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运用生活质量量表分析其生活质量变化,并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工具(如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患者在疼痛评分上有明显改善,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有所减轻,生活质量得分在身体、心理、社交及功能状态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心理评估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较大幅度的缓解,情绪波动较小,心理状态更为稳定。结论:结合姑息护理与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疼痛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减轻心理负担。这种多方位干预方式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使患者不仅能在疼痛缓解方面获得帮助,也能够在情感层面获得关怀。
PDF
刘 小敏
目的: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例,探究联合治疗(支气管镜+无创通气)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理分析2023.11-2024.10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历资料,在其急性发作期间分组试验,参照组(无创通气治疗,n=41)和观察组(无创通气治疗+支气管镜,n=41),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PaO2、PaCO2、FEV1%pred、FEV1/FVC 、PEF、TNF-α、IL-27、hs-CRP水平改善幅度、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就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在其急性发作期间开展联合治疗(支气管镜+无创通气),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疗效确切。
PDF
周 冰
目的:分析超声洁治联合派丽奥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牙周健康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共70例,信封法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超声洁治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派丽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PD指数和SBI指数、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PD指数和SBI指数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洁治联合派丽奥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PDF
相 菲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炎护理干预在减轻肺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提升治疗体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60例肺癌化疗并发口腔黏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个体化口腔黏膜炎分级评估与动态记录、基于分级结果的阶梯式口腔清洁及镇痛方案、个性化高营养密度流质/半流质饮食方案制定与执行指导、结构化心理支持与沟通。结果:干预第7天、第14天,实验组WHO口腔黏膜炎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干预第14天,实验组血清Alb、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MI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化口腔黏膜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肺癌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提高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减缓体重下降速率,这对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是极为有利的。
PDF
张 红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者生化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方法:选取上海海军第九〇五医院2023年12月-2024年12月选取疑似甲状腺瘤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20例,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诊断效能、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甲状腺球蛋白情况、甲状腺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60.00%、80.00%、86.67%、60.00%。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FT3、FT4、TSH水平分别为(2.55±0.43)pmol/L、(10.19±1.75)pmol/L、(1.87±0.32)mIU/L。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甲状腺球蛋白个数分别为(6.74±1.85)ng/mL、(18.47±2.55)个。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TRAb、TgAb、TPOAb阳性率分别为87.50%、95.00%、87.50%。结论:甲状腺患者生化免疫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价值较高。
PDF
张 艳
目的:分析细化护理在头颈外科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明确其运用价值。方法:以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我院进行头颈外科检验的患者中,择取360例作为分析对象,循盲选法将患者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180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实施细化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检查用时进行记录。结果: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体征检查、样本采集、影像学扫描等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检验中的SAS和SD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头颈外科临床检验中,对患者予以细化护理,可调整其心理状况,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实施,缩短检验用时,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选用。
PDF
周 青芳
目的: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预防病情复发的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4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口服避孕药预防疾病复发,观察组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方式预防疾病复发。对比两组疾病复发情况、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激素指标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疾病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BAC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SH、E2、LH、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对比,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相较于口服避孕药的方式预防疾病复发的效果更佳。
PDF
李 满桂, 解 承娟, 马 萍, 陈 骄华
目的 建立青海西宁地区妊娠早期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个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304例正常妊娠早期患者和122例正常未妊娠女性,均进行TEG检测。比较TEG各参数,包括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值)、血凝块生成速率(K值)、血栓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a)、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和纤溶指数(LY30),建立妊娠早期患者参考区间。结果 两类人群以上TEG相关参数存在差异(P<0.01)。妊娠早期患者较正常未妊娠女性a角、MA值显著增大,R、K值显著缩短,提示妊娠早期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以本研究为基础可进一步研究妊娠患者不同孕周TEG的参考范围,可早期预测妊娠体内真实凝血状态。结论 正常未妊娠女性的TEG参考区间不适用于妊娠患者,本研究建立的妊娠早期患者TEG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可应用于本地区临床,后期逐渐建立起青海地区中孕期、晚孕期妇女TEG参数生物参考区间。
PDF
肖 蓉蓉, 胡 燕, 陈 婉红, 林 淑媛, 何 海新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索复发性卵巢癌(Recurrent ovarian cancer,ROC)患者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9个数据库,筛选所有已发表关于免疫治疗ROC有效性的参考文献:,文献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到2025年6月1日。按照预设标准严格筛选参考文献:,并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根据患者是否采用免疫治疗进行分组,用Stata 18.0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14篇符合研究要求的高质量文献,共纳入病例总数859例(观察组635例、对照组224例)。Meta分析:观察组DCR、ORR、PFS、OS、CD3+更高。异质性检验:DCR、ORR指标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提示异质性较低。PFS、OS、CD3+指标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提示异质性较高。稳健性分析:DCR、ORR研究合并结果较稳健,PFS、OS、CD3+研究合并结果不太稳健。漏斗图和Egger检验:提示ORR、PFS、CD3+不存在发表偏倚,提示DCR、OS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ROC患者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治疗,相比单纯应用化疗能更好改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体内免疫状态。
PDF
王 小林, 毛 丽
目的:观察传统用方结合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筛选出过敏性鼻炎患者30例(2023年2月至2024年5月),随机划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用方治疗的对照组(15例),另一组采用传统用方结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15例)。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不仅治疗有效率更高,而且临床症状评分更低,免疫功能改善好,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也提升,P<0.05。结论:传统用方结合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PDF
匡 秀林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40例)与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PANSS总分(46.2±5.8 vs. 55.7±6.3,P<0.001)、SDSS评分(10.5±2.1 vs. 14.8±2.5,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GQOLI-74总分(68.3±6.5 vs. 59.1±5.8,P<0.001)及心理、社会功能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7.5% vs. 5.0%,P=0.63)。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社会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是康复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PDF
李 名禄
目的:探究冠根管一体化治疗对牙髓炎后牙长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我院严格筛选80例牙髓炎后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根管治疗,实验组实施冠根管一体化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后3年的患牙生存率、根尖周病变复发率、牙齿功能维持情况(咀嚼效能、牙齿松动度)。结果:实验组患牙3年生存率为92.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χ2=5.026,P<0.05);根尖周病变复发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的25.0%(10/40)(χ2=5.795,P<0.05);咀嚼效能评分和牙齿松动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218、3.897,P均<0.05)。结论:冠根管一体化治疗可显著提升牙髓炎后牙长期预后效果,有效提高患牙生存率,降低根尖周病变复发风险,维持牙齿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罗 洁, 黎 廷文
目的: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人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社会支持系统作为个体应对压力和应激的重要资源,对于缓解青年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支持系统对青年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的缓解作用,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社会支持系统与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问卷设计:包括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等自评量表。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社会支持系统与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与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支持系统得分越高的青年患者,其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风险越低。结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社会支持系统与青年精神分裂症复发密切相关:对于缓解青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2.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效途径: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年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PDF
晏 雪迪, 姜 春善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具侵袭性的类型之一,其高复发率与治疗耐药性亟需新的分子靶点。SIAH1作为E3泛素连接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动态调控AKT/YAP、HIF-1α及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在多种癌症中呈现促癌或抑癌的双重功能。本文综述SIAH1的分子机制及其在OSCC中的潜在作用,提出其在OSCC低氧微环境、TP53突变及HPV感染背景下的调控假说:SIAH1可能通过稳定HIF-1α增强肿瘤代谢适应、降解p27促进细胞周期失调,或协同HPV癌蛋白加剧抑癌蛋白失活。进一步探讨靶向SIAH1的治疗策略,包括小分子激动剂/抑制剂开发、联合低氧或免疫疗法,以及基于基因编辑的精准干预。然而,SIAH1功能的组织特异性与泛素化网络复杂性要求未来研究需构建OSCC特异性模型,并开发伴随诊断工具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本文为理解SIAH1在OSCC中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转化提供了系统性视角。
PDF
谢 武璋
目的:研究种植牙患者在采取改良小开窗上颌窦外提升与上颌窦内提升的影响。方法:2024年1月~2025年1月,选择76例于我院收治的种植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改良小开窗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与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手术耗时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两组松动脱落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周围骨增量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度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改良小开窗上颌窦外提升以及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时,疗效基本一致,不过内提升术在出血控制以及手术耗时方面,更具优势,且术后随访期间发现周围骨增量相对较多,疼痛水平低,有应用价值。
PDF
沙 莎
目的:分析柔性化管理联合动态绩效管理对提高肾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于我院肾内科工作的30名护理人员及同期收治肾脏疾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2月-2021年2月,对肾内科护理工作进行常规管理。2021年3月-2022年2月,对肾内科护理工作进行柔性化管理联合动态绩效管理。对比实施柔性化管理联合动态绩效管理前后肾内科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及同期收治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管理前,管理后30名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专科检查、专科用药、治疗护理、管道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得分均较高,P<0.05。相较于管理前,管理后30名护理人员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均较高,P<0.05。相较于管理前,管理后收治患者护理总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肾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柔性化管理联合动态绩效管理,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PDF
李 郝晶, 王 璇, 王 亚男
目的 回顾性分析威海市中心血站2021-2023年度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监测抽检数据,形成关键性指标趋势,得出该血液成分整体质量评价,为提升血制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2023年度内血液质量抽检数据,主要为容量、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外观和无菌试验,采用质控值折线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147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抽检结果中外观、无菌试验、储存期末溶血率合格率为100%;容量总合格率为92.52%;血红蛋白含量总合格率为99.32%;血细胞比容总合格率为95.92%;白细胞残留量总合格率为99.32%。结论 147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控抽检结果合格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检测指南》中对于抽检符合率的目标要求,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
PDF
李 丽梅, 车 培坤
目的: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相关心理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设计,纳入60例存在低血糖恐惧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至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系统性认知行为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采用HFS-II量表测定低血糖恐惧程度;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获取血糖波动参数;应用SDSCA量表评估自我管理行为。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HFS-II评分中行为回避(28.4±4.3vs35.6±6.1)和焦虑程度(27.6±4.1vs34.8±5.3)低于对照组(均P<0.001),3个月随访时差异持续存在(均P<0.001)。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低血糖事件次数(1.7±0.8vs3.1±1.1)和血糖标准差(1.9±0.4vs2.7±0.5)较对照组降低(均P<0.001)。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干预组在饮食控制(8.1±1.3vs5.3±1.2)、药物依从性(8.9±1.6vs6.0±1.4)和血糖监测频率(3.5±0.7vs1.7±0.5)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缓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恐惧心理,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改善血糖稳定性,并促进自我管理行为的规范化。该干预方案具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维持效果。
PDF
李 妍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医疗设备在医院资产中占比相对较高,其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伴随医疗水平与技术提升,医疗设备种类、精密性、复杂性日益增加,对于医疗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上背景下,医院逐渐开始引入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质量,为医疗服务提供良好保障。但从目前的管理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目前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还需要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医疗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一定启示。
PDF
周 冰
目的:探究口腔修复治疗中应用种植义齿进行修复的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7例需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以对照组与实验组区分,前者33例,进行常规固定义齿修复,后者34例,进行种植义齿修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口腔修复效果、口腔健康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口腔功能受限、生理不适、心理不适、口腔疼痛与不适方面的评分、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以及舒适度、美观度、固位功能、咀嚼功能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种植义齿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对于提高修复效果,促进患者口腔功能和口腔美观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影响,并且具有长期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提升其对于治疗的满意度。
PDF
王 海英, 赵 海燕, 王 笑, 张 晓芳, 石 晨
本论文以骨科门诊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状况为基础,对健康教育于骨科门诊的应用展开探讨,通过剖析健康教育实施方式以及时期选择,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阐述健康教育对于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推动康复进程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总结实践经验,以此为优化骨科门诊健康教育工作给予参考。
PDF
王 晓林
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针对性对策的实施效果,为提高血液检验准确性、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深入探究标本误差根源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选取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5 月血站接收的 800 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标本采集对象年龄在 18 - 55 岁之间。将标本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24 年 5 月 - 11 月,400 例)和实验组(2024 年 12 月 - 2025 年 5 月,40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检验标本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在长期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组在系统分析对照组误差原因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改进对策。通过详细统计标本溶血、凝血、血量不足、标本污染等误差发生情况,运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标本检验误差率。结果:实验组标本总误差率为 3.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2.25%(P<0.05)。这一数据差异表明,改进对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标本误差的发生概率。结论:深入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对策,能有效降低误差率,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为血站优化血液检验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血站工作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PDF
陈 宁宁
目的:本研究聚焦于肿瘤内科中老年、消瘦、皮肤脆弱以及认知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导管固定问题,旨在明确这些患者导管固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并探索、验证一种融合个体化评估与新型固定技术的精准护理方案,以评估该方案对导管安全性、患者舒适性以及护理效率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精准护理方案,具体应用结构化皮肤-导管风险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采用四点渐进式固定法联合低致敏性粘合剂及辅助固定装置进行导管固定。对照组则采用标准固定流程进行导管固定。在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移位、脱出、皮肤损伤)、非计划性干预次数、患者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评分)以及平均单次导管维护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导管移位率(4.0%vs15.0%)、非计划拔管率(1.0%vs8.0%)、II级以上皮肤损伤发生率(2.0%vs12.0%)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更高(2.1±0.8vs4.3±1.2),单次导管维护时间更短(15.3±3.2minvs22.7±4.5min),且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肿瘤内科特殊人群在导管固定方面所面临的难点,实施基于系统评估、结合创新固定技术及材料的精准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提升导管的稳固性,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体验感受,并优化护理资源的使用效率。
PDF
陈 则奋
目的:探讨真菌性阴道炎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此次从医院挑选10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在随机数字编号方式下进行分组,1-50例编号的患者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护理措施是常规护理,51-100编号患者为研究组,该组患者护理措施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观察阴道炎有关症状评分并对比患者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阴道炎有关症状(疼痛、瘙痒、灼热及白带增多)消退均短于对照组,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真菌性阴道炎病程时间较长且复发率高,在护理措施中通过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确保符合疾病护理需求,促使患者自护能力显著提高,有助于症状稳定控制,防止复发。
PDF
费 文靖, 李 奇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23年1月到2024年5月收诊的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50,系统化护理)与对照组(n=50,常规护理)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采取系统化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推广的意义。
PDF
葛 承桂, 吴 玉梅
目的:研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运用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的预防口腔和肛周感染作用。方法:随机双盲法以每组37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归纳整理至常规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以上患者均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间纳入,比较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癌因性疲乏、护理满意度。结果:口腔感染与肛周感染发生率观察组较低,总体感染发生率同样为观察组低,与常规组比较,P<0.05;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护理前比较P>0.05,经护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有差异,P<0.05;SDS、SAS指标两组护理前,评分差别不明显,P>0.05,护理后两项情绪指标评分均观察组较低,P<0.05;癌因性疲乏CFS护理前两组比较,P>0.05,护理后比较评分两组均降低,CFS评分观察组低,P<0.05。结论:将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用于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可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表现,调整患者负面情绪,预防口腔和肛周感染的作用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PDF
郭 莉
目的:探究结构化护理在卵巢癌患者术后实施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过程中的干预作用,评估其对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质量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间收治的30例卵巢癌患者,术后均接受HIPEC治疗。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结构化护理方案。该方案围绕体温调节、腹膜生理环境管理和分阶段营养干预展开。两组分别观察术后感染、肠梗阻、腹腔渗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步记录恢复时间、住院周期、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康复指标,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并发症控制方面表现更为优越。术后发热、腹胀等临床表现较轻,肠蠕动恢复更快。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早期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相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近一半。结论:结构化护理可有效应对HIPEC治疗带来的局部及全身反应。通过动态监测体温、维持腹膜通透性及有序推进营养供给,能够在多个环节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实,该护理方式有助于缩短恢复周期,提高治疗依从性,为卵巢癌患者术后管理提供了更加系统且实用的护理路径。
PDF
刘 贻
目的:探究并分析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对于行全胃切除手术胃癌患者的术后躯体改善情况及其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期间内我院收治的行全胃切除手术胃癌患者,经筛选后选择2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患者经随机分组平分为两组各10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并标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将这组患者作为观察组。本研究对两组接受全胃切除手术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护理如何影响患者的术后躯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在观察组中,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表现更加出色(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预防执行效果更好(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后综合情况更为良好(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方法在全胃切除手术后的护理中有着更加良好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躯体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改善都有更加积极有效的影响,是临床上对于全胃切除手术胃癌患者护理的优秀护理方法选择。
PDF
黄 元元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满足本研究标准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24年2月-2025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有37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负面情绪、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并调查患者护理依从性。结果:护理前,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施以预见性及针对性护理,将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并稳定患者情绪,缩短患者止血时间,该护理模式具有应用价值。
PDF
姜 敏杰, 韩 金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吐鲁番市人民医院于2022年1月—2024年7月间,收治疑似尿路感染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尿常规、微生物检验,并以尿培养检测结果视作金标准。明确尿路感染防治中实施微生物检验时效性。结果:以尿培养检测结果视作金标准,阳、阴性人数分别为19例和21例;经微生物检验结果显示,阳性、阴性20例、20例;尿常规检验阳性15例、阴性25例;微生物检验下患者灵敏度(78.94%)、准确度(76.19%)均较尿常规检测灵敏度(42.10%)、准确度(66.66%)高,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微生物检验应用于尿路感染诊断中,可提高微生物检验效能,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PDF
夏 文利
目的:研究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在血液筛查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5年1月-2025年5月采集的血液标本2850份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核酸检测方式,化学发光与酶免检测方式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HbsAg检测、抗-HIV检测以及抗-HCV检测等,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对所有血液样本检测完成之后,核酸检测综合阳性检出率 0.56%;化学发光法检测 HBSAG、HCV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0.42%、0.28%,酶联免疫法检测 HIV 阳性检出率为 0.35%。以核酸检测为参考,化学发光法检测 HBSAG、HCV 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 83.33%、75.0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 99.86%、99.90%;酶联免疫法检测 HIV 的阳性符合率为 70.00%,阴性符合率为 99.82%。 结论:在实施血液筛查的过程中,三种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为获得更好的检测效果,可以将检测方法联合应用,缩短血液检测的时间,保障血液的安全供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PDF
李 玉堂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颈动脉斑块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其早期精准诊断对疾病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系统评估颈动脉彩超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构建早期干预体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前瞻性纳入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130)与实验组(n=130)。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常规诊断流程:①病史采集:运用结构化问卷系统记录糖尿病病程、胰岛素使用情况、脑梗死TOAST分型等信息;②体格检查:采用标准化操作规范测量四肢血压差、踝臂指数等血管功能指标;③血液检查: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炎症及代谢标志物;④影像学评估:行头颅CT灌注成像联合MRI弥散加权成像。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 GE 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安静恒温检查室(24±1℃)进行标准化操作,分别于舒张期测量双侧颈动脉IMT,采用灰阶超声结合彩色血流成像技术对斑块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并通过超声造影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所有超声检查数据存储于PACS系统,采用盲法由2名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主任医师进行双盲判读。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达到92.31%(120/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3%(90/130)(χ2=18.25,P<0.001)。在斑块性质鉴别方面,实验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易损斑块(软斑)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1);对混合斑的成分分析准确率达到89.47%,较对照组提升22.8个百分点。治疗方案调整数据显示,实验组基于超声检查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启动他汀强化治疗的比例高达76.92%,而对照组仅为46.15%(χ2=22.58,P<0.001)。亚组分析表明,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实验组治疗方案优化后3个月NIHSS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提高31.7%。结论:颈动脉彩超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展现出卓越的临床效能,不仅显著提升斑块检出敏感性与性质鉴别准确性,更通过提供斑块易损性评估,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抗栓治疗、优化二级预防策略提供关键决策依据。建议将颈动脉彩超检查纳入该类患者的常规诊疗路径,以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PDF
田 婷, 马 小萍
目的:探究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超声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4年3月-202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采用经阴道超声对患者盆底结构进行多切面扫查,记录超声影像指标;同时,运用国际通用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超声影像显示,实验组患者膀胱颈移动度为(18.6±4.5)mm、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为(16.7±3.9)mm、肛提肌裂孔面积为(32.6±5.1)cm2,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其中,膀胱颈移动度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评分的相关系数r=0.82(P<0.01);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与直肠脱垂症状评分的相关系数r=0.79(P<0.01);肛提肌裂孔面积与盆腔脏器脱垂症状综合评分的相关系数r=0.85(P<0.01)。结论:超声影像与盆底障碍性疾病临床症状存在紧密相关性,超声检查能够直观反映盆底结构的病理改变,为临床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PDF
黄 尚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启动时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灌注及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纳入30例严重创伤患者(ISS≥25),并将其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在伤后90分钟启动复苏治疗,而限制性复苏组则在现场即刻启动复苏治疗。每组15例。通过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氧合水平以及器官功能变化,评估不同复苏时机对患者微循环灌注和器官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限制性复苏组在复苏后的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合指标改善明显。相较于延迟复苏组,限制性复苏组的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在复苏后迅速恢复到正常范围。微循环灌注改善显著,器官功能(尤其是肾脏和心脏)的恢复速度也明显较快。延迟复苏组患者的器官功能恢复较为缓慢,微循环灌注水平较低,且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较大。结论:适时启动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于延迟复苏,现场即刻启动液体复苏能够更早地恢复微循环灌注、改善组织氧合,并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强调了液体复苏时机的关键性,提示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应尽可能缩短复苏延迟时间,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PDF
王 新
目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早期准确诊断很重要。本研究探讨心脏彩超在55岁以上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院心内科900例5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诊断,采集病史、体检、测生命体征,做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由专科医师综合判断。实验组用GE 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做心脏彩超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医师扫查多个标准切面。测量心脏结构指标(LVEDd、LVESd等)和功能指标(E、A等),图像分析由2名经验丰富医师独立完成,有差异则共同讨论。结果: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2.22%(415/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9%(355/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的检出率及发现心脏功能指标异常的敏感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彩超能早期精准检测5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心脏改变,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在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PDF
官 洁澜
目的:分析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病例来自某院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分组方式为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炎性指标、肺功能指标、免疫学指标及相关症状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低于常规组(P<0.05);用力肺活量高于常规组(P<0.05);CD4+高于常规组,CD8+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好转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辅助治疗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具有显著疗效,可减轻炎性反应,提升免疫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PDF
董 芳, 孙 建君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消化内科临床实践中肠道息肉患者接受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选取了2025年4月至2025年5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50例肠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45至70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数量较多。我们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包含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内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
PDF
朱 迅
目的:探究不同医学影像技术在骨再生过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50 例骨缺损需进行骨再生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 X 线技术进行骨再生过程评估,实验组采用多层螺旋 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评估结果与临床实际骨再生情况的一致性,以及对骨再生不同阶段特征的显示效果。结果:实验组评估结果与临床实际骨再生情况的一致性(Kappa 值 = 0.85)显著高于对照组(Kappa 值 = 0.62)(P<0.05);在骨再生早期、中期、晚期特征显示方面,实验组各项指标评分分别为(8.6±0.7)、(9.1±0.5)、(9.3±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9)、(6.8±0.8)、(7.5±0.7)(P<0.05)。结论:多层螺旋 CT 联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骨再生过程评估中准确性更高,能更清晰显示骨再生不同阶段特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PDF
张 阳, 朴 红梅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手段如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高龄、心肺功能差或多发结节患者往往难以适用。近年来,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消融技术凭借其微创性、精准性和安全性,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支气管镜冷冻消融的技术原理、临床优势、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PDF
井 茂铧
奥林巴斯290系列胃肠镜在临床上应用率高,工作环境复杂,容易受到多因素影响发生故障。设备自身电子元件老化及软件故障依旧频繁发生,此类故障严重影响设备运行,导致诊断及治疗受到影响。为此,还需分析故障类型,制定可行的预防措施,自日常检查及规范操作、深入检测多个方面,制定可行的预防及维护策略,最终达到预防设备故障及降低减少维修费用的管理目标。
PDF
潘 登峰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RFA治疗。对肿瘤标志物、肝功能、免疫功能、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FU、AFP、TBil、AST、ALT、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AFU、AFP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PDF
孙 影
目的:明确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流程中的定位,解析电生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对应规律,评估治疗干预对神经传导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纳入5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腕管综合征疑似患者,采用标准化神经传导检测获取运动与感觉神经参数,包括远端运动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及传导速度。通过Boston腕管综合征问卷评估症状严重程度。诊断效能以临床综合诊断为参照,分析敏感性与特异性等指标。电生理参数与临床症状的关联采用相关性分析,保守治疗与手术干预后的变化通过重复测量评估。结果:肌电图检测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92.3%,阳性预测值90.6%,阴性预测值88.0%,曲线下面积0.91。远端运动潜伏期延长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62),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与病程时长负相关(r=-0.48)。保守治疗组3个月后远端运动潜伏期缩短0.6ms,6个月进一步改善0.9ms;手术组术后3个月潜伏期下降1.6ms,感觉传导速度提升8.4m/s,6个月维持稳定。结论:肌电图检测对腕管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电生理参数变化与临床症状存在明确关联。手术干预在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方面优于保守治疗,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PDF
钟 余楷
目的:深入探究情绪支持干预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2月-2025年5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60例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情绪支持干预。结果:实验组干预后P-IBS-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SCARED评分为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情绪支持干预应用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可显著且全面地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大幅提升生活质量,为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创新且极具实效的干预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PDF
周 群
目的:比较胫骨远端内侧、胫前减张切口入路在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5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均进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入路方式为胫骨远端内侧入路法,观察组应用胫前减张切口入路法。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指标、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中的踝关节疼痛、患足力线、功能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中,应用胫前减张切口入路,相较于胫骨远端内侧入路,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恢复。
PDF
热孜艳木· 阿合毛拉, 顾 煜
目的:探讨阿达木单抗治疗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发生免疫漂移导致湿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24年01月至2025年05月,纳入16例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例,接受阿达木单抗皮下注射,对照组8例,接受安慰剂治疗,对比指标包括PASI评分改善率、关节肿胀指数缓解率、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PASI评分改善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炎性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湿疹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8+T细胞、Treg细胞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 T细胞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达木单抗显著改善银屑病关节炎症状及生化指标,但免疫漂移导致湿疹风险增高,临床需优化治疗方案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