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期刊系统

学生干部的集体主义感更强吗?——大学生的群体地位对集体主义行为的影响作用

李 东芪, 杨 金桥, 孙 旭花, 郭 佳琪

摘要

采用问卷法和情景法,考察了大学生的群体地位与其集体主义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普遍认为,群体地位不同的个体,其集体主义行为可以或应当有所区别。群体地位较高的学生干部,理应为集体利益做出更多个人牺牲;群体地位较低的普通学生,在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之后,理应有更多的权利争取补偿。(2)学院学生干部、班级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集体主义表现存在显著区别。总体上,学院学生干部的集体主义表现明显强于班级干部和普通学生。(3)班级学生干部的集体主义表现存在特异性。相比于对学生干部身份的更高期许,他们更加看重自己干部身份的责任范围。

关键词

学生干部;集体主义;群体地位;大学生

全文:

PDF

参考

[1]王福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集体主义”的研究综述

[J]. 天府新论. 2011, 3: 37-42.

[2]罗国杰. 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 2012, 6: 36-39.

[3]王易, 朱小娟.罗国杰集体主义思想研究[J]. 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 2016, 12: 40-47.

[4]吴瑾菁.罗国杰集体主义思想研究[J]. 伦理学研究. 2015,

3: 8-15.

[5]杨伟清.集体利益如何能够高于个人利益?——重新认识

集体主义原则的本性以及有效性[J].天津社会科学. 2010, 6:

45-49.

[6]韩绍卿.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 2016, 10: 33-37.

[7]董祥宾.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基本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

论教育. 2018, 2:90-94.

[8]段立国.大学生人生观与人生追求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

研究. 2015, 11:45-49.

[9]黄梓航,敬一鸣,喻丰, 古若雷,周欣悦,张建新,蔡华俭. 个

人主义上升,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1): 2068–2080.

[10]蔡华俭,黄梓航,林莉,张明杨,王潇欧,朱慧珺,谢怡萍,杨

盈,杨紫嫣,敬一鸣.半个多世纪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20,28(10):1599-1618.

[11]黄雪娜, 金盛华, 张爽.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量分

析与对策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2(4):

186-192.

[12]胡剑慧,陈晓静.珍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

观的成长——基于几个价值观认同度的调查分析[J].毛泽东邓

小平理论研究. 2018, 7:91-95.

[13]余林,王丽萍.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

同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9(5): 86-93.

[14]黄颖娜.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基于沈阳高校的证据[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11: 98-103.

[15]宋德孝. 集体虚无主义批判与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建

设[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 11: 100-105.

[16]殷文, 张杰. 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

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20-129.

[17]杨金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情商培养相结合的可行

性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 2:102-104.

[18]卢黎歌, 兰美荣, 吴欢. 当前社会变革中的人生观争论

与教育[J]. 理论学刊. 2015, 4: 85-91.

[19]韩立. 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8, 38(24): 38-40.

[20]朱俊林.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 伦理学

研究. 2010, 5: 64-68.

[21]林艳书, 王云胜. 关于“90 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

新思考[J]. 教育探索. 2014, 4: 117-118.

[22]康勇军, 王霄, 彭坚. 管家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心

理科学. 2016, 39(3): 700-706.

[23]杨自伟. 华人集体主义再思考——差序格局规范下的

集体主义认知与行为倾向[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 9:

49-55.

[24]Dreber,A.,Rand,D.,Fudenberg,D.,&Nowak,M.A..

Winners don't punish[J]. Nature, 2008, 452: 348-351.

[25]Apanovich,V.V., Bezdenezhnykh, B. N., Sams,

M.,JääSkeläInen, I. P., &Alexandrov, Y.. Event-relatedpotentials

during individual,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task performance

differ in subjects with analytic vsholistic thin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17, 123: 136–142.

[26]Bogaert,S.,Boone,C.,&Declerck,C..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model[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8, 47: 453-480.

[27]Declerck,C,H., Boone,C.,&Emonds, G.. When do people

cooperate? The neuroeconomics of prosocial decision making[J].

Brain and Cognition. 2013, 81: 95-117.

[28]Wang, L., &Yao, W.. So near, so good: Doesnear-distance

perception reduce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distance[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Journal.2016, 44(6):

889–898.

[29]Amrisha, V., Caroline, M. K., Anand, T., & Tobias,

G..Attentiveness to eyes predicts generosity in a

reputationaleventcontext[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7,

38(6): 729–733.

[30]Hazem, N., George, N., Baltazar, M., &Conty, L.. Iknow

you can see me: Social attention influences bodilyself-awareness[J].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7, 124: 21–29.

[31]Kocher,M., Myrseth,K.,Martinsson, P.,&Wollbrant,C..

Strong,bold,andkind:self-control and c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2, 72: 271-324.

[32]姜定宇,张菀真.华人差序式领导与部属效能[J].本土心

理学研究. 2010, 33: 109-177.

[33]李丹, 周同, 刘俊升, 戴艳, 陈梦雪,陈欣银. 新时代青

少年价值观及其与社会、 学校和心理适应的关系:三个地域的

比较[J]. 心理科学. 2018, 41(6): 1292-1301.

[34]安娜,林建成.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教育

方法的历史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76-83.

[35]林英晖, 程垦. 差序式领导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圈内人和圈外人视角[J]. 管理科学. 2017, 30(3): 35-50.

[36]王晓峰, 李丹, 陈欣银, 刘俊升, 戴艳, 郭虹蔓, 徐婷.

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构成特征与适应功能研究[J]. 心理科学.

2018. 41(6): 1282-1291.

[37]马永庆. 新时代集体主义的伦理认知[J]. 山东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64(6):35-44.

[38]任志峰. 角色理论及其对集体行为者的可行性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4): 132-137.


(0 摘要 Views, 0 PDF Downloads)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