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版权法的个人原创性如何协调 ——初探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中的“花儿”传承与保护
摘要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研究》(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系统分析民间文学集体性与知识产权法之间的冲突,提出“群体性权利”的立法建议。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吴汉东,法律出版社,2020)
探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与“集体创作”的关系,提出版权法扩展的可能性。
[3]《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视野与中国路径》(严永和,法律出版社,2015)
从国际公约(如 UNESCO 和 WIPO 框架)出发,讨论传统知识(含民间文学)的特殊保护模式。
[4]《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冯晓青,《法学研究》2018 年第 4 期)
分析“集体性创作”的版权主体困境,建议引入“社区共有权”概念。
[5]《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保护》(李顺德,商务印书馆,2017)
结合《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探讨如何平衡文化共享与个人权利。
[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明确将“花儿”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官网(https://www.mct.gov.cn)
[7]《“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的学术意义》(刘锡诚,《民间文化论坛》,2019 年第 1 期)
从国家文化工程视角论述“花儿”等民间文学的系统化整理意义。
[8]《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 年修订)
明确“花儿”作为省级非遗的法律保护依据。
[9]《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方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8)
国家层面推动“花儿”等民间文学的系统化整理与出版。
[10]《甘肃花儿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研究》(马成良、马晓红,《西北民族研究》,2021 年第 3 期)
分析甘肃“花儿”在校园传承、社区活态保护中的创新模式。
[11]《非遗保护视域下的甘肃“花儿”数字化保护研究》(张丽娟、王建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 年第 4 期)
探讨甘肃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传播“花儿”的案例。
[12]《花儿民歌的文化生态与保护实践》(郝苏民,西北民族大学非遗研究专家,民族出版社,2018 年)
系统梳理甘肃“花儿”保护的政策、社区实践与教育融合。
[13]《临夏“花儿”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马沛霆,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 年)
记录国家级传承人(如马永华)的技艺传承与校园合作案例。
(5 摘要 Views, 16 PDF Downloads)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