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期刊系统

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机理、模式及改革路径

唐 利华, 刘 小辉, 潘 存爱, 姚 丽丽

摘要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其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梳理当前主要转化模式,结合制度瓶颈与实践案例,提出系统性改革路径。研究发现,需通过机制创新、分类评价、专业队伍建设及法律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改革,助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关键词

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机理;模式

全文:

PDF

参考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模式与路径研究》.原创力文档,2025.

[2]刘碧波等.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金融评论,2023.

[3]彭绪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 [J].经济纵横,2024(03):23-30.

[4]张夏恒,刘彩霞.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 [J].产业经济评论,2024(03):171-84.

[5]梁炜,朱承亮.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及监测框架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54(03):38-47.

[6]尹西明,薛美慧,丁明磊,等.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逻辑与进路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4,26(04):29-37.

基金项目:2024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时代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项

目编号:XJEDU2024Q001);2024 年昌吉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研究”(项

目编号:KY2024046)。

作者简介:唐利华(198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研成果及项目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刘小辉(1988—),男,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地质学。

潘存爱(1987-)女,新疆昌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闻学、教育管理。

姚丽丽(1984-)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


(3 摘要 Views, 4 PDF Downloads)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