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鲲鹏到五蠹——先秦道家与法家隐喻的叙事策略与思想建构
摘要
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与《韩非子·五蠹》文章为例,分析两者隐喻运用的差异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研究发现,庄子运用自然意向,如“鲲鹏”“神人”来表达精神的超越、无为的态度等意蕴,建立了以“逍遥”为核心的世界观;韩非子则通过社会现实意向,如“守株待兔”“五蠹之民”等来表达自己对空谈仁义、施行法制与集中权力的理念。二者采用不同的隐喻策略,隐喻出了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人性和秩序的不同看法,也可以看出先秦思想“自然”与“制度”的对立关系。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为考察古典文本中隐喻负载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新视角,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庄子、韩非子思想异同性的认知。
关键词
鲲鹏;五蠹;先秦;道家与法家;叙事策略;思想建构
全文:
PDF参考
[1]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李毅.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J].山东社会科
学,2009,(03):146-150.
[3] 张英伟.论《逍遥游》中的意象隐喻[J].文学教育
(中),2011,(11):24-25.
[4]王婷,吴琪.跨流派传播:《韩非子》与《庄子》寓言的互
文性研究[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3,(02):100-107.
[5]董立桂.韩非子《五蠹》中的法治思想[J].青少年法治教
育,2021,(07):40-43.
(0 摘要 Views, 0 PDF Downloads)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