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学视角下《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摘要
角度讨论《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旨在考察原文的文体特征及效果是否在译文中得到呈现,从而说明对原文文体特征有
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并在翻译中具有文体意识,译者才能更好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关键词
全文:
PDF参考
[1]Leech, G. N. &M.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 search Press, 2001.
[2]Lodge, D. Language of Fiction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3] 申丹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M].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8.
[4] 申丹 . 论文学文本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J].
中国翻译,2002(1):11-15.
[5] 文军、任艳 . 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1979—
2010)[J]. 中国外语,2012(1):84-93.
[6] 王寅 .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
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J].
当代修辞学,2010(1):45-55
[7] 王佐良 . 文体学学引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87.
[8] 张志远、盖梦丽 . 从《红楼梦》的翻译看小说人物
对话翻的达意传神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4-9.
[9] 赵毅衡 . 文学符号学 [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9.
(0 摘要 Views, 7 PDF Downloads)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