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期刊系统

社会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群体内的“污名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栾 滕, 胡 航

摘要

高校学生需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其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独立能力的社会人。当部分高校学生因其与主流群体不符的特征、行为而背负“污名”时,便会对其本身的个人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挖掘高校学生“污名化”的过程,探究其对于青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包括自我认知偏差、交互过程的低参与与高抵触、社会化能力的低习得与高偏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归因与反击、群体融入等应对措施,从而帮助“污名”学生摆脱“污名”,顺利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关键词

高校学生;污名化;社会化


参考

[1]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7.

[2]钟玲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岳童,王晓刚,黄希庭.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心里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4-1456.

[4]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93-1001.

[5]张明,穆妍,章玉琪,孔亚卓.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通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564-1574.

[6]蒋昀洁,李璐,黄庆,蒋春燕.阳光下的阴影:职业污名的研究视角、成因及应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9),

24-37.

[7]赵鹤宾,夏勉,曹奔,江荣光.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843-857.

[8]唐魁玉,徐华.污名化理论视野下的人类日常生活[J].黑龙江社会学科,2007,5,67-69

[9]Goffman,E.(1963).Stima:Notesonthemanagementofaspoiledidentity.NewYork:Simon&Schuster.

[10]Anastasopoulos&Desmarais.(2016).Bynameorbydeed?Identifyingthesourceofthefeministstigma.

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12,732.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